瞭望 | 全面深改这三年,我们做了什么?
◆ 自2013年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三年,正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
◆ 在这三年间,中央深改组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4次中央全会部署的共计600余项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
◆ 主要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然立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如期搭建,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的里程
◆ 在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之后,改革重心将从涉及范围大、推进力度强的“堡垒攻坚”,转变到有层次、有细节、有缓急的具体领域逐一攻破的“提质增效”。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再到全面铺展、强化督察、扎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 此为《瞭望》两会特别报道系列文章之一,后续请继续关注【瞭望】微信
全面深改这三年,我们做了什么?
“四梁八柱”搭出深改新格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在中国改革的时间表上,2017斩浪而来,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那么,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三年,正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
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标注重点、密集施工。在过去的三年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突破利益藩篱,打通矛盾梗阻,改革路线图更加清晰,改革方法论日臻成熟。
在这三年间,中央深改组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4次中央全会部署的共计600余项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到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科技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方案不断推出;从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部署扎实推进,到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亮相,到民生福祉改善红利持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紧抓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出实招、见实效,击破坚冰难点,凸显政策“含金量”。
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统筹协调、合力攻坚、积厚成势,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愿景正在一步步转变为现实。如今,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
“我们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成97个重点改革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还完成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2016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言简意赅勾勒出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强劲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迎难而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为了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更是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领域的方法路径与前驱动力。如今,主要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然立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如期搭建,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的里程。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今年,党的十九大将胜利召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与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将更加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为宏大的工程。在深水区、攻坚期,要更好建造起全面深化改革大厦,就要按照顶层设计扭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在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之后,改革重心将从涉及范围大、推进力度强的“堡垒攻坚”,转变到有层次、有细节、有缓急的具体领域逐一攻破的“提质增效”。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再到全面铺展、强化督察、扎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展望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将更加讲求质量和节奏,既攻坚克难破除利益藩篱,又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推动重大制度创新;将更加协调配套衔接提升整体效能,既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又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将更加强调改革的“落地效益”,既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又要强化落实,走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 2月19日,动车行驶在广西南宁市屯里特大桥上。黄孝邦 摄/瞭望
紧抓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化
进入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在2016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7年定位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2017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如此讲到。此时,距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只有一年多时间。
作为“四梁八柱”改革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在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低端无效产能过剩、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实现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6年被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这一年,政府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高企、企业杠杆率偏高、实体经济成本过高、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领域短板突出,明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重点任务。
从全面实施“营改增”到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再到连续开展大督察,严查企业去产能违法违规行为……整个2016年的政府经济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头到尾都是重头戏。其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就出台了20多份,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如今,“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确定的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并且到2016年底已对其中的70万职工给予重新安置;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22.5%,一度连续10个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来降低企业的成本1万亿元左右,其中仅“营改增”一项就为企业减负5000亿元。此外,国家在重大工程建设上的力度加大,并且围绕中小城市补短板、大城市地下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方面进展明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推进还不止于此:政府从制度供给入手深化改革,也已经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立了相应机制。一方面,建立了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三个部际联席会议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协调小组等,加之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参与,“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并且已经开始有效运转;另一方面,从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到政府行业企业联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制度,再到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中长期合同制度,制度层面的探索成果也同样加速收获。
“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也是一大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举例说,去产能在强调明确淘汰指标的同时,也抓住了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再例如,对于去库存的推进,也认识到“要将去库存和人口城市化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看待”。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进展。
当前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步。最终完成这项重大改革任务,还需笃力前行、久久为功,继续落实既定工作目标,继续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同时,注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从过去做得快、做得多,转向做得优、做得好,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伴随改革推进,中国经济将最终告别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粗放发展方式,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局面。
▲ 2015 年1 月19 日,习近平来到云南省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询问家里吃饭、补助、收入等问题。张铎 摄/瞭望
坚守核心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与民生进步的交汇点在哪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增长潜力在哪里?
中央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新的增长点就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产业、服务业中,在13亿多人的基本需求中。
当前,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改革正是从这些问题入手,着力在精准脱贫、城乡医疗、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攻坚,把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努力方向和重要突破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改革前行的目标和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铭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设计与落实中,也走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中。
从连续三年提出年度千万减贫计划,到2020年要实现